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:瑶山鳄蜥
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瑶山鳄蜥。
发现历史及分布
鳄蜥有“爬行动物中的熊猫”之称,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,距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,被誉为“活化石”。 1928年首次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发现,此后陆续在广西和广东的其他分布区发现鳄蜥,包括:广西桂平、贺州大桂山、昭平片、蒙山等,广东韶关曲江区、茂名信宜市等。2003年在越南东北部的广宁省安图自然保护区(距广西边境仅80公里)发现鳄蜥,这是首次证明鳄蜥在我国以外有分布。
鳄蜥的生活习性
鳄蜥喜栖息于溪沟的回水塘中。溪沟的水质比较清澈,水流较缓,溪沟两侧小灌木、藤本、蕨类植物生长繁茂,昆虫数量众多。回水塘中常有较厚的泥沙、落叶、石块、石缝、综错盘结的树根, 岸上土质比较松软, 有些地方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, 这种环境为鳄蜥捕食、繁殖、避敌和冬眠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。
鳄蜥主要以各类小型动物为食, 如蚯蚓、昆虫、蜘蛛以及小型蛙类等。鳄蜥的活动季节在4 月中旬~10 月上旬, 10月中旬仍能见到个别活动的个体。在活动季节, 鳄蜥白天一般栖息于回水塘上方的栖枝上(树枝、藤条或蕨类叶茎), 也有躲在水中将头贴着石壁露出水面的, 长时间保持静伏状态, 受惊扰后常落入水中躲入石缝或洞穴中; 夜间则在栖枝上睡觉或躲藏在洞穴中。夜间睡眠时常将头部靠在栖枝上, 闭上眼睛, 抱住栖枝, 睡得较沉, 不易惊醒。鳄蜥的活动很少,即使在白天也常在树枝上趴着不动,只有在发现食物时才从树枝上迅速跳下来捕食,然后又爬到原来趴的地方静止不动,故老百姓称之为大睡蛇、木睡鱼等。
鳄蜥为卵胎生,在每年的4~5 月产仔,繁殖交配主要在4-6月,每胎产仔2-9只,幼蜥经3~4 年可性成熟。鳄蜥与蛇等爬行类一样, 有蜕皮现象,蜕皮首先开始于尾部, 然后是四肢,在蜕四肢的皮时, 躯干的皮亦开始脱落,最后蜕头部的皮,鳄蜥在身体和头部蜕皮时有用身体磨蹭其它物体以协助蜕皮的现象, 整个蜕皮时间持续2~3 天。
鳄蜥的科学研究价值
鳄蜥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,目前在我国的野外种群数量已低于1000只,濒临灭绝,急需加强保护。鳄蜥属蜥蜴目、蛇蜥亚目、鳄蜥科、鳄蜥属,在鳄蜥科中仅有鳄蜥一个物种。长期以来,蛇蜥亚目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分歧,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鳄蜥的形态以及进化历史研究不够,导致对蛇蜥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较难理清。
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孑留下来的珍稀动物,对鳄蜥的生殖、生理、繁殖、野外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。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,这一物种是怎样生存下来的?它的分布演化历史如何?对这些问题的回答,有助于了解爬行类等冷血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。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加快的情况下,对这类物种的适应性进化的研究,将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。